中世纪的欧洲:
在两千年前,随着罗马 帝国的扩张,葡萄树也随着罗马的铁蹄引入到了法国、西班牙、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等地区。同时,罗马 教皇支持的天主教也在欧洲快速发展了起来。
中世纪法国葡萄酒的发展,有两个教会功不可没,一个是本笃会(Benedictines),是当时众多教会里有影响力的天主教会。本笃会在欧洲拥有1000多座教堂,修士身穿黑衣,被称为黑衣修士,他们除日常传教外,主要的工作就是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,修士们记载了大量有关葡萄种植技术的文献资料,为后来欧洲葡萄酒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由于本笃会过于庞大,难免教会管理松懈,有些大主教慢慢开始追求和享乐的生活。因此本笃会里面的一些传教士,为了追求真正修士的精神,北上成立了一个新的教会,称为西多会(Cistercians)。西多会的修士身穿白衣以示区别,自称为白衣修士,传说这些西多会的修士,他们会用舌头尝土壤的方法来分辨土质,以酿造的葡萄酒。
这些教堂的葡萄园来自哪里呢?主要来自于有钱的商人或有权势的贵族捐赠,当时的教堂地位无比崇高,许多大地主、大富贾都认为捐献土地是一种赎罪的方式,可以让灵魂得到的解脱。如今勃艮第那些赫赫有名的“科通-查理曼”“武乔堡”葡萄园就曾经一度是教会的产业。
Tips:玻璃瓶的出现:
大约在18世纪,玻璃瓶被发明,人们发现葡萄酒在玻璃瓶中比在橡木桶中具有更长的陈年潜力,还大大减少了被氧化的机率,因此更多的优质葡萄酒被装入玻璃瓶中保存。而琉璃瓶的搭档-软木塞的使用也随之普及开来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为了方便运输,玻璃瓶的形状也从开始的大肚子变得越来越细长和规则。
然而,好运不常在,在19世纪末,连续发生的几场灾难几乎摧毁了欧洲所有的葡萄园,至今提起来还让人感觉心有余悸。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发明,轮船横跨太平洋的时间被缩短到两周,一种叫做根瘤的蚜虫的小虫也从美洲带到了欧洲,在这种小虫面前,欧洲的葡萄树毫无抵抗之力,纷纷死亡,大概90%的葡萄园全部被毁。随之而来的还有白粉霉————一种疾病,让葡萄种植者更加雪上加霜。由于葡萄酒的大量减产,假酒开始出现,整个葡萄酒行业岌岌可危。
幸亏法国的快速反应,为了确保法定产区原产地的真实性,新的法律开始出台,这也是法国AOC系统的雏形。葡萄园的惨遭蹂躏也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,不入之后科学家找到了对付根瘤蚜虫的办法。欧洲的葡萄树开始重新种植,并逐渐恢复生机。
直到现在: 近20-30年,随着新兴葡萄酒生产国澳洲、 美国、智利、阿根廷和的崛起,以及酿 酒技术的不断提高,现在酿出一瓶优质的葡 萄酒比几十年前要容易许多,葡萄酒的口味 也变得更加多元,酒瓶的包装和材料上使用 也更加大胆和创新,比如螺旋盖在澳洲就大 为流行。葡萄酒的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样热闹过,并且越来越精彩,让人激动不已!